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后反思
日期:2024-04-18 12:02:44  浏览量:184

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后反思

——————明泉校区科学教研活动

 

4月18日,我校科学教研组围绕“自能课堂”理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开展了深入的教研活动,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教后反思。次活动有孙彩华老师主持,杜学娇老师担当记录工作,会议中每位老师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教后反思

 

 

在“自能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然而,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 杜学娇老师的《观察与比较》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在识别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的基础上,将感官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层次:找不同和听声音,这是学生将单一感官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比较的活动。第二个层次:给不同浓度的液体排序: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的信息,进行比较的活动。第三个层次:挑真假,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到的信息更全面,判断更准确。

在第二个活动中将教材中用的酱油替换成了醋,按照不同的水醋比例分装进相同的3个塑料瓶子里并标好序号。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调用更多的感官来获得信息:除了用视觉比较颜色的区别,还可以用嗅觉比较气味的浓淡,甚至可以用味觉感受味道的轻重,来锻炼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2. 朱丽清老师的《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同学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掌握同学的发现,激励同学进行科学研究”故此: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获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同学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发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同学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这样才干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同学感受到自身思维的价值,发生不时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同学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同学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3. 胡搏老师的《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几张图片聚焦本节课的重点,其次开始创设情景,请同学们在路边捡了三种岩石,让同学们思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方法,其次应该观察岩石的哪些特征。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说出了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观察的岩石特征,同学们说出了岩石的一些特征,比如颜色,条纹,斑点、小孔、层次、光泽、光滑、颗粒等。其次让同学探索三种常见岩石的特征,并且完成记录单,最后比对资料卡和岩石标本确定三种岩石到底是哪一种。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即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种未知的岩石应该如何观察其特征,从而确定其种类。

本节课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首先是实验方法的阐述,让学生做实验之前应该向其明确阐述实验方法,其次应该提醒同学做完实验之后及时收好实验器材。其次对于成长记录单的改进,成长记录单应该表明活动一和活动二,这样同学在做实验时才不会盲目,一股脑地把所有实验都做完。最后,在做实验之前应该向学生提醒安全问题,过程中会使用到小刀以及手电筒,小刀使用注意安全以及手电筒不要照射别人的眼睛。

 

4. 孙彩华老师的《仰望星空》教学反思

《仰望星空》这堂科学课结束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宇宙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在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方面仍需加强。

在教学内容上,我力求全面而深入地介绍星座、行星等概念,但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知识时存在困难。未来,我将采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讲解、观察等多种方式,但与学生的互动仍显不足。我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此外,我还应加强对观察实践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观察星空时,需要明确的指导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够发现有趣的现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虽有不足,但收获颇丰。我将认真吸取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仰望星空的旅程中更加自信、充满热情。

 

5. 朱笛老师的《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并与组内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组内充分观察交流以后再展开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会发现人的相貌特征是无穷的,小至一颗痣的位置大小形状、汗毛长短、毛孔粗细等都是相貌特征。教材中有两个研讨的问题:人除了相貌特征,还有哪些遗传现象?在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两个问题:(1)你能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吗?(2)影响我们相貌的因素有哪些?你有什么依据?考虑到问题的结构性,我将教材中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放到最后进行交流。关于问题“在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大多数学生都会说不能,可有些学生心存疑惑,比如双胞胎就很难区分开来。双胞胎是相貌特征相同的人吗?此时我出示两张双胞胎的照片引发学生交流。从图片上观察学生发现双胞胎有些地方不一样;从理论上分析,既然人的相貌特征是无穷的,那么相貌特征的组合也是无穷的。因此,每一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关于问题“你能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吗?”很多学生都认为是可以的,此处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思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答,比如每张叶子叶脉纹路不一样,每张叶子的气孔数量不同,细胞数量不同等等。除了教材中的拓展任务,我还增加了一个拓展性问题:相貌的独特性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刷脸支付、人脸识别、寻人启事、悬赏通告、身份证、驾驶证等等。

 

6. 文举老师的《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反思

《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是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认识物体的特征》。本节课是在广泛认识物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物体的轻重。因此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让学生认识到轻重也是物体的特征之一。

我在参考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这一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猜在泡沫块儿、小木块儿、勾码、大橡皮、小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量谁轻谁重。 但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学生在使用天平的时候是有很大问题的,他们也很难想象到,为什么要用曲别针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同时我高估了学生的情况,一开始我觉得学生要用手掂一 掂这五个物体一 定会很快的就比较出到底谁轻谁重。因此我将这五个物体的重量就设置的比较接近,一个大橡皮和那个木块的重量非常的接近,大橡皮和小橡皮之间的重量也比较接近,乒乓球和泡沫的重量又比较接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我们把这个物体的重量设置的非常接近的时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非常少,他很难去用手感受到谁轻谁重。因此在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 ,学生手掂以后,排序的结果仍然非常混乱。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乒乓球这个材料去掉了,换成了钩码,这样至少学生在第一次预测的时候,他就能够将泡沫定为最低。同时,我也将小橡皮的重量进一步减轻 , -开始小橡皮是大橡皮的3/4左右,在第二次改进中,我将小橡皮切的是大橡皮的一半儿,也就是说小橡皮和大象皮的质量正好相差了一半儿 ,学生就比较容易区分了。还有我将乒乓球换成了钩码,这样的话能学生在第一次猜测中,通常会把泡沫认为是最轻的,其他几个可能拿不准,但是在第二次用手掂的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就认同钩码是最重的,泡沫是最轻的。这样只有小橡皮、大橡皮和木块的重量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小橡皮一定会比大橡皮重,所以学生真正拿不准的其实就是大橡皮和木块。此时,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天平。

 

本简讯旨在记录并分享我校科学教研组在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后反思成果。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此次教后反思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努力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