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讨---明泉校区举行数学研修活动
冬意袭来,学习不停。12月13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开展了数学组教学研修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盛伟华和吴江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凌建青莅临指导,数学组老师全程参与活动。
01课堂展示
首先由王筱娟老师和李沁怡老师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
王筱娟老师的课堂由数小棒导入,使学生回忆起十加几就是十几这一知识点,进而利用小猴子数苹果这一情境讲解9+4=13这一算式,利用圈一圈、分一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凑十法”来简便计算,在学生感受、理解算理后,再对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多道习题的巩固应用,强化渗透凑十法的思维方法。


李沁怡老师的课堂有趣充实,由数小棒、数草莓等情境以及连加算式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在计算中10可以将复杂的计算变简单,随后引入“数、移、圈、算”四种不同方法找到共性,构建“凑十法”的模型思维,最后利用多情境习题练习,深化学生对“凑十法”运算意义的理解。

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深入研读教材,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艺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02研讨交流
课堂教学展示后,王老师和李老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对教材深入解读后的思考。成员们围绕主题和这两节课各抒己见,积极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03专家点评
教务处主任沈红芳认为在教学《9加几》这一课中,分和凑的方法是相结合的,且在探究9+4这一例题的答案时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结果。
校长朱满喜从关注细节入手,指出在用圈一圈方法时,可再具象化,尝试让孩子用实物真切去圈去分去实践感知。并且提出对低年级的课堂习惯培养的注意,小到书本摆放方式大到听课习惯等细节的培养。
教研员凌建青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是一场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指出运算教学的算理、算法需关注教材结构,设置合理化情境,进而关注、理解、探究运算的意义。其次在归纳算法时,凌老师提出可以先关注少量,找到可迁移的部分,使学生将相同的东西寻找出来,再训练思维逻辑。最后提出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动作表征到图像表征,从动手做到动脑想,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张玉平校长回归两位老师的课堂,强调“为什么要凑十”这一问题,学生不理解的部分正是本节的价值所在。随后指出教材上细微处、每个数字的出现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环节,需有明确的指令。最后指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都应回归到共性处,建立出算理的模型,达到算理算法相通融合来使学生强化感受理解凑十的概念。

04论文指导
最后,凌老师还对牛孝荣、李沁怡和宋依玲三位老师的关于教材解读的论文,作出了非常宝贵的指导。首先要对课标进行解读,并对现有教材的编排进行分析,其次根据解读后的感悟进行教学建议,最后设计教学。
盛伟华老师为组内老师分享了文章撰写方法的想法和建议,从小标题的设计、框架的搭建、表达的方式等方面一一与组内老师交流,盛老师前瞻性的理念、精辟独到的见解、精准入微的指导给老师们带来一场头脑风暴。老师们在聆听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向盛老师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并把盛老师的建议记录下来,方便之后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高文章的撰写能力。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通过本次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搭建共同学习和提升的平台,还引发了对课堂教学深层次的思考。相信花小教师们都能坚持且研、且思、且行、且进,在教研中共同成长。